新闻资讯

上一篇: 武汉中商部属两超市进水 下一篇: 年代星云获得一种电池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控制办法专利

渔网“接上”互联网 致富插上“金翅膀”


  瑞华渔网鱼护加工部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可以提供渔网鱼护加工材料,农户在自己家中加工完成后,企业上门回收产品。项目建成后,进一步拓展西平渔具产业公司制作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协同合作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整体效率。

  驻马店网讯(记者许静见习记者赵永涛)网布、网线、网坠、鱼饵1月7日,记者一行走进西平县柏亭办事处席赵社区的街巷村落,探秘“一张渔网”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何“网”住村民的幸福生活。

  “这里的村民吃的是渔网饭,发的是渔网财!”席赵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在村民王红霞的渔网作坊,她和工人正在有序包装,身边一批渔网渔具正整装待发,准备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记者问她这个小厂年利润是多少时,王红霞好像不好意思回答,社区工作人员说大概30万元左右吧,王红霞大笑起来,30万应该非常保守的一个数字吧!

  在位于席赵社区的西平县网中王鱼饵厂,一辆大卡车正在装货,店老板王明卫和记者说,这辆车装了20000单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现在几乎每天都是应接不暇。年纯利润在500万左右。他和父亲王耀宽一起经营这个店已经20多年了,从前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猪场。经过多年的修缮和改造,已经是这里规模最大的渔网渔具加工厂了,也带动村里100多人就业致富。

  网中王鱼饵厂采用“企业+农户”模式,企业除在自己工厂加工鱼饵外,为周边农户提供渔网鱼护加工材料,农户在自己家中加工完成后,公司上门回收产品。经营鱼饵、渔网、鱼护产品,都在网上销售。在互联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今天,西平县渔网编织这个“老行当”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少人像王明卫一样开启了“触电织网”的创业模式,为渔具产业“云上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从前在外地打工,老是思念妻儿老小,回来拿起家里的老本行尝试一下,没想到居然有了小小的成功。”在村民赵雪刚的儿童渔网店,一张张网布和渔具正在制作,赵雪刚说这是他当老板的第三年,年利润大概40万元左右。言谈之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一行又来到村民赵永华的二层大楼里,院子里大大小小的包裹堆积成了小山,商品架上也放满了各种颜色和大小不一的纸箱。“今天腊八,我让工人们都放假了,让他们休息一天,我这里产品有100多种,出口韩国、俄罗斯等,供不应求。”赵永华得意地说。

  在赵永华身后,一条条渔网生产线编织着另一张大网,遍布席赵社区大街小巷,村村户户,靠着这张大网,连接了社区3081人的幸福生活。席赵社区的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更值得称道的是,周边村民都可以领取渔网加工活儿在家里做,实现加工手工活“足不出户”,在解决村内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也让群众“富了口袋、见了实惠”。

  席赵社区位于西平县城西北方向,是柏亭街道最北端、距离办事处最远的一个社区,社区南邻西平县城市新区,北邻宋集乡于桥村委,东邻柏苑街道花马刘社区,西与宋集乡后胡村委相邻,距离县城6公里,距离107国道2公里。全社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引洪河从席赵社区穿境而过,辖区内有引洪河、橡皮坝、格桑花园、嫘祖湿地公园等风景旅游景点,流水潺潺,芳草茵茵,林木葱绿,空气清新,“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色在此展现,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供游人观赏。

  据柏亭街道副主任姜志海介绍,席赵社区现有大小规模渔网渔护加工公司18家,规模较大的有4家,中小型的有14家,总资产近1亿元,吸纳附近群众就业近500人。

  西平县渔乐渔网鱼护加工销售店,企业法人赵耀军,总投资100万元,年创利润120万元。渔乐渔网鱼护加工销售店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可以提供渔网鱼护加工材料,农户在自己家中加工完成后,企业上门回收产品。经营渔网鱼护产品,渔乐渔网鱼护加工销售店共带动席赵社区周边农户120多户,人均增加收入300元-1500元左右。

  西平县瑞华渔网鱼护加工部,企业法人王新宽,总投资30万元,经营渔网鱼护产品,年创利润20万元。瑞华渔网鱼护加工部采用“企业+农户”模式,公司可以提供渔网鱼护加工材料,农户在自己家中加工完成后,企业上门回收产品。通过公司可以提供加工原材料,农户在自己家中零成本加工,企业计件付费,每件产品0.03元-2元左右。瑞华渔网鱼护加工部共带动席赵社区周边农户70多户,人均增加收入100元-1200元左右。

  姜志海介绍,席赵社区会编织技术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初期,朴实勤劳的西平人开始用芦苇编织草席,这也是“席赵社区”的来历。后来编织水果网兜,再后来又增加了渔网、猎网、鸡网等,经过几十年发展,于1992年西平建立了全国顶级规模的网兜市场。当时,席赵社区的村民凭借熟练的编织渔网技能在全县初露峥嵘,不少村民凭借一双巧手成了“万元户”。后来,网兜被塑料袋取代,逐渐淡出了市场。

  2008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开始返乡,把积累的资金、学到的管理经验和相对先进的技术带了回来,一批制作渔网的家庭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直到现在,席赵社区的产业链不断拉长,并立足于渔网建立起的产业优势和互联网优势,从原材料生产、加工、装扎到物流配送、销售出口形成了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这里的渔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打拼发展,经历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从手工到机械,从国内到国外、从品种单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从上门推销到订单生产和网上交易的多次飞跃。社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妇孺稚童,从事捉边、补网和装扎,只要能跟渔网搭上边,就没有不会的,也形成了“家家懂技术,人人当老板”的美好局面。对西平县破解“十化建设”中的产业弱小化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经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同时,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家乡人的参与、奋斗和创新。”据柏亭街道党工委书记石红林介绍,为实现西平县渔具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西平县拟总投资1亿元,在西平县人民政府柏亭街道办事处席赵社区建设席赵三产融合渔具产业园。占地103亩,设计建设总面积近5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6栋,项目可实现年产值近10亿元。直接安排350人就业,带动周边群众1500人实现临时就业。项目建成后,能轻松实现渔网、渔具、鱼饵产业的三产融合,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物流、电商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助推乡村振兴。项目建成后,进一步拓展西平渔具产业公司制作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协同合作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整体效率。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产业将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宏图绘就,正当扬帆起航,实现愿景,更需策马扬鞭。当渔网“接上”互联网,一头连接的是广大农民更美好的生活,另一头连接的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全部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别的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有关规定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近年来,西平县成立纺织服装、渔网渔具等主导产业工作专班,列出“四张清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事项),实行“四图”作战(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美誉,依托强大的渔网鱼护生产销售能力,杰源纺织为县内渔网生产企业配套提供优质的精编网布,延伸渔网鱼护产业链条,直接带动传统鱼护产业就业人员达2万人。

  近日,走进位于西平县的河南杰源纺织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20多台精编高速纺织机正有序运转,网布热定型、硅胶捏合等生产线精密衔接每一道生产工序,令人由衷感叹纺织“智”变的蓬勃力量。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美誉...

  2012年,水泉汪村一批有眼光、有魄力的“90后”村民,靠1台电脑、1根网线台打印机,让渔具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在全国叫响了“淘宝村”的名字,水泉汪村的渔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西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要切实增强做好‘五星’支部创建的责任感,聚力‘一村一品’‘三零’创建、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等重点任务,聚焦重点,对标补短,把握创建标准,奋力晋级夺星,切实以高质量创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局...

  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美誉,渔网编织是传统优势产业,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水泉汪村委负责人说,“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模式,很多村民已成为新时代的电商从业者。”记者看出,在水泉汪村西侧,一座多...

  自“五星”支部创建以来,水泉汪村依托渔网渔具加工主导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了集渔网渔具加工、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争创“产业兴旺星”,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西平县商务局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深化O2O模式,充分的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渔网渔具产业质与量的飞跃,在水泉汪村西侧,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正拔地而起。项目建成运行后,可入驻企业40多家,容纳3500...


发表人:小九足球直播   发表时间:2025-04-05 02:05:37    阅读:26881 次